新能源产业理论综述(我理解的新能源产业创新)新能源产业创新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为基础,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在企业与企业、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扩散为重点过程的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技术的开发或引进、消化吸收、生产、商业化到产业化整个过程一系列活动的总和。新能源产业创新是指某一项技术创新或形成一个新的产业或对一个产业进行彻底改造。产业创新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是一个企业的创新行为或者结果,而是一个企业群体的创新集合。
新能源产业创新是对旧产业结构的创造性破坏。创新理论的奠基人熊彼特把创新比作生物遗传上的突变,这类似于生物学上的突变理论,即不断从体系内部革新经济结构,不断地破坏旧的并创造新的结构的产业突变构成一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按照熊彼特的理论,我们可以把产业创新看作是产业突变的过程。
需求是新能源产业创新的思想来源和动力源泉,产业洞察力或预见力是产业创新的起点和基础。产业洞察力是对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等的先见之明。产业预见能力是对市场需求长期的、累积的经由知觉、思考、感觉的过程升华而来的。企业培养产业预见能力的目的在于认识顾客的未来需求,从而确定产业创新的方向。技术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发动机,科技突破和技术创新的高级形式是技术,产业创新的高级形式是产业。以燃料产业为例,燃料产业经历了由木材一煤一天然气、石油一核裂变燃料一太阳能等的重大转变,每一次转变都是技术创新的产物。产业内企业的竞争压力也会变成产业创新的动力,促进了产业细分和产业重构。企业家创新精神是产业创新的不竭动力,大多数新兴产业的诞生基本上是由少数几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所为。企业家拥有的共同特征就是产业创新能力。产业本质上是企业家,企业家是产业的灵魂。
产业创新需要从技术创新到产品创新到市场创新最后走向产业融合。即技术创新是产业创新的逻辑起点构成了新兴技术群。只有连续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开发出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才能使众多的企业进入该领域,实现产业创新,使企业层面的产品创新转化为产业层次的产业创新。市场创新的基本目的就是刺激市场需求,采取极富创造性的方法来使人们认识和接受新产品。塑造产业的竞争规则,如建立产品质量标准、确立产品的市场形象、建立分销渠道等,使企业可以遵循并在这些原则指导下发展繁荣。开拓新的客户资源,市场容量是一个产业成长的基本环境。
新能源产业创新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市场需求只是给产业创新提供了前提条件,但产业创新能否实现,还受一系列客观因素的制约。 技术要素 。技术要素是产业创新的关键性要素,技术创新是最本质的资源配置手段。由于技术的突破带来效率的提高,使需求得到更大的满足,产品的价格会更低,功能会更好,这可以刺激出更多的需求。 资本要素 乐竞·体育官方网站。资本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要素,新产业的形成是资本要素的转移过程。只有建立起与高新技术产业相适应的、同传统产业资本相配套的风险资本投资机制,高新技术产业及其增长才能保证。 人力要素 。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外部要素 等。
我国新能源产业走过了一条“从追赶到引领”的道路,大致经历了从引进、模仿,到集成、创新的升级过程是演化进程的生动写照。其背后的发展范式可以用“技术与市场(双重)追赶”导向的产业创新范式来加以刻画。我们学习欧盟的从能源绿皮书、智慧能源到节能减排新政策架构,日本的从节能领跑到新能源创新,美国:的奥巴马的绿色能源新政。在当今世界新能源战略实施浪潮中,各国既有共同趋势又有各自特征。包括应对全球气候环境挑战,开源节流,谋求安全、经济、清洁的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并与摆脱国际疫情冲击、实现经济复兴相结合。当前我国光伏和风电等新能源建设应用规模已居世界第一,新能源平价上网的步伐日益加快。借鉴“国家创新系统”(Freeman,1987;Nelson,1993;Lundvall,1992)和“产业创新系统”(Malerba, 2002,2006)的理论框架和分析逻辑,我们将这种创新范式提炼为 “追赶导向的产业创新体系”。在中国新能源产业创新进程中,多个主体及其之间的正式或非正式网络,以及所依赖的制度与政策要素构成了整个系统,不同要素在特定时期发挥了相应作用。
国务院《“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有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高端装备(high-end equipment)、新材料(new materials)、生物(biology)、新能源汽车(new energy vehicles)、新能源(new energy)、节能环保(energy-sav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数字创意产业(digit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其中一半与能源有关联,新能源是实现能源和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政府将为这些新兴产业提供管理提升方面的政策支持,加强版权保护,并提供财政支持。2014年6月***提出能源消费、能源供给、能源技术和能源体制四方面“”后,对于能源企业的技术创新方向选择上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多年来为实现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目标,我国在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电力、油气市场化改革、能源推广等方面最为亮眼的是可再生资源的蓬勃发展。其中风电、光伏、生物质等新能源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但是问题也不少:以新能源产业为代表追赶发展至今,已经在若干领域形成了影响全球产业体系的关键影响力。与世界先进工业化国家相比,我国不少新能源企业领域所面临的“大而不强”问题愈发严重。继续引进和利用国外先进技术的机会空间正在缩小,技术学习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新兴技术领域的发展和领先性产业相对滞后。直接扶持类政策过多、政策协同性不足等问题凸显。多数本土新能源企业在技术路线、市场定位、战略导向等方面形成的低端“路径依赖”,可能成为整个产业创新系统的“转型”瓶颈。同时存在恶性竞争,市场形成“欧美依赖症”,新兴行业“透支前景”。
所以在当前新能源战略目标出发,构建和完善我国更有效率、更富吸引力、更具开放性的新能源产业创新系统更为重要。要有系统性思维。要有持续优化的制度供给和政策保障。要尽快投入战略攻坚和重点突破:把握从产业技术追赶到创新引领这一重大转折性的跨越机会,既要充分挖掘过去积累的创新模式、创新潜力,也要积极利用日趋完善的产业组织体系以建立国家性产业竞争优势,更要重点关注产业重大技术及标准的战略选择、预警机制以及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缺位的问题。同时,高度重视因系统性缺陷引发产业创新链脱节、断裂所带来的巨大挑战。要有开放创新、多轨并举的创新体系定位。坚持供给创新。坚持需求引领。坚持产业集聚。坚持人才兴业。坚持开放融合。
新能源产业创新系统的路径就是 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对承接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是产业创新的途径中重要的路径之一。产业转移中产业创新主要是在核心技术方面形成自己的品牌,提高产业附加值,注意污染超标等问题。产业转移的过程是吸收和改造提高产业发展的过程。 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指的是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产业集群是有效的产业创新战略,是提高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是指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导致产业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划产业界限。产业融合是产业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一个新的具有生命力和创新力的发展方式,能有效地提高产业竞争力。产业融合中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生产工艺更加先进、生产过程更加合理、生产管理技术更加科学,从而使得生产者能以更加低廉的生产成本来生产更多更好的产品,同时适应消费者所需要的个性化、多品种、高质量的产品。
“八五”期间,国家计划委员会科技攻关项目中列有“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研究”“九五”期间,燃料电池技术列为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2001年9月,电动汽车研究开发列入科学技术部“十五”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2005年,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年)中,“低能耗与新能源汽车”、“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分别被列入优先主题和前沿技术。
2008年11月,国内第一款电动汽车获得上市批准,并开始量产2009年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十城干辆”工程启动,计划通过提供财政补贴,用3年左右时间每年发展10个城市,每个城市推出1000辆新能源汽车2010年6月,《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确定在5个城市(上海、长春、深圳、杭州、合肥)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
2012年4月,《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12-2020)》确定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目标。2012年开始实施新能源汽车车船税优惠政策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位居全球第一。
2016年12月,发布《关于调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自此新能源汽车补贴持续退坡.2017年,《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将新能源汽车确立为汽车强国战略突破口2018年,乘用车“双积分”办法颁布,推动新能源产业加速规模化生产和应用2019年12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确立了未来时期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调。
近日,在上,生态环保部部长曾代表提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推进生态环保。汽车制造商协会的数据也显示,今年1-2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约200%。由此可见新能源汽车在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今天,边肖汽车将为朋友们分享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
节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是指以新动力系统和新能源驱动的汽车的发展愿景。新能源合作伙伴需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以内燃机为关键动力系统,综合工况下的油耗优于下一环节的目标值。发展节能新能源汽车,旨在降低汽车燃料消耗,缓解燃料供需矛盾,缩短尾气排放,改善大气环境,促进技术进步和汽车产业优化升级。
坚持产业转型与技术进步相结合。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培育发展,推进汽车动力系统电动化改造。坚持统筹兼顾,在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节能汽车,推动汽车产业技术升级。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加强创新发展,把技术创新作为推动我国节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动力,加快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规格和品牌。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深入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探索合作新模式。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驱动相结合。产业培育期间,积极发挥规划引导和政策激励作用,集聚科技和产业资源,鼓励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开发生产,引导市场消费。行业成熟后,充分发挥市场对产业发展和资源配置的驱动和响应基础作用,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推动节能新能源汽车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坚持培育产业与强化配套相结合。以整车为龙头,培育带动动力电池、电机、汽车电子、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箱等产业链加速发展。加快充电设施建设,推动充电设施、智能电网、新能源产业协同发展,做好营销、售后服务、电池回收等工作,通过发展变化形成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
1.加强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大力推进动力电池技术创新,重点开展动力电池系统安全系数和可靠性研究及轻量化设计,加快动力电池正负极、隔膜、电解液等关键材料及其生产、调节、检验设备开发,研制新型超级电容器及其电池组合系统,推进动力电池及相关零部件、总成标准化、系列化;推进动力电池重大基础和前沿技术部署,重点研究高比能量动力电池新材料、新体系、新结构、新工艺,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长远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强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研发,重点支持驱动电机系统及核心材料、电动空调制、电动转向、电动刹车等电动附件研发。燃料电池堆、发动机及其关键材料的核心技术研究。把握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加大其他类型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力度。
2.加大节能汽车技术研发力度。以大幅提升汽车燃料合理性水平为目标,积极推进汽车节能技术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混合动力技术研究为重点,发展专用混合动力发动机和机电耦合装置,支持柴油机高压共轨、汽油机直喷、均质燃烧、涡轮增压等高效内燃机技术和先进电子调节技术的研发;支持商用车六档及以上机械变速箱、双离合自动变速箱、自动调节机械变速箱的开发;突破低阻件、轻量化材料、激光拼焊等技术,大幅提升小排量发动机技术水平。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高效调控技术研究。
3.加快建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体系。引导企业加大节能新能源汽车研发投入,鼓励建立跨行业节能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联盟,加快共性技术平台建设。重点研发纯电动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混合动力商用车、燃料电池汽车等关键核心技术;建立与行业共享相关的测试平台、产品开发数据库、专利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建设一批国家级整车及零部件研究试验基地,构建完善的技术创新基础平台;建设一批国际先进的工程平台,发展一批由企业牵头、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积极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企业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加强知识产权创造、应用、保护和管理,构建全产业链专利体系,提升产业竞争力。
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的分享,小汽车系列由朋友们从三个方面分享,分别是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的介绍、基本原则和重点任务。那么,看完车系的分享,朋友们对车系的分享基本了解多少呢?希望车系的分享能对朋友们有所帮助。好了,汽车系列的分享今天结束了。下次见!